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学术动态 > 正文

教师发展动态(2022年第1期)

作者:   时间:2022-03-31   点击数:

教师发展动态(2022年第1期)

一、聚焦2022年全国两会

3月5日上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发展在线教育。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我国有2.9亿在校学生,要坚持把教育这个关乎千家万户和中华民族未来的大事办好。

——摘编:教育部门户网站(3月12日)

《政府工作报告》发布:新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内容

3月12日,《政府工作报告》发布,涉及教育部分修改14处,其中涉及“教师发展”部分增加“加强师德师风建设”1项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要走好基础学科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加快建设高质量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体系。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把理想信念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人才深怀爱党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要优化人才发展制度环境,打好基础、储备长远,发挥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既要培养好人才,更要用好人才。

——摘编:教育部门户网站(2月28日)

二、两会之声——教师发展方向

钱锋委员:构建交叉融合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目前大部分高校尚未建立以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5G等前沿科技为代表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教授钱锋建议,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创新课程形式和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校企合作,推进高校通识教育和科普工作。

钱锋建议,以学科交叉融合推进高校通识教育和科普工作。一是基于新文科、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等理念,大力扶持文理渗透、理工交融的学科交叉融合,以高校重点骨干学科建设为依托,整合校内多学科资源,建立开放、共享、交叉、融合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二是改革高校“以学科为核心”的科研管理模式,打破学科界限,建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通识教育和科普工作模式,为培养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人才提供基本保障。三是在高校本科专业达标评估指标体系中,明确通识教育在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指标中的占比。

——摘编:中国教育新闻网(3月10日)

严纯华委员:做“大先生”,塑造学生品

通过学习百年党史,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全国政协委员、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提出:要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做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切实承担起“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使命。

一是做“崇尚大德”的典范。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深刻感悟一代代优秀共产党人对党忠诚的崇高大德,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擦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底色,引导广大教师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二是做“崇尚公德”的典范。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深刻感悟一代代优秀共产党人忠于革命事业的崇高品德,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三是做“崇尚私德”的典范。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深刻感悟老一辈革命家崇高的革命风范、道德品质以及精神境界,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引导广大教师进一步鼓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精气神,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学生的引路人。

——摘编:微言教育(3月6日)

张颐武委员:鼓励各领域专家、学者在新媒体平台开展科普

近年来,短视频、直播等新兴媒介,以体量轻巧、互动性强的特征,风靡各年龄段网民群体。“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兴媒介进行知识普及、传统文化传播已成规模,且颇具潜力。”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建议,可鼓励各领域专家、学者在新媒体平台开展科普。

张颐武发现,当前的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内容鱼龙混杂,优质知识文化内容传播工作缺少统筹,知识文化内容传播人才储备不足。为此,张颐武提出,可鼓励各领域专家、学者在短视频平台开展科普,将高学历、海归人才有效吸纳为新媒体知识普及工作的人才库,提升优质知识传播者在网的绝对数量。

“还可以设置知识科普、传统文化传播专项,提升社会、公众对相关议题的重视。”张颐武建议,除传统的“开学第一课”等专题栏目外,可在国家层面设立“自然科学周”“人文科学周”“传统文化月”等,一方面可加强某一专业领域内的专家联动,另一方面可邀请名校名师开课直播,通过网络传递到优质师资缺失的地带。

此外,张颐武表示,应该允许、支持科教文艺工作者利用短视频及直播平台合理创收,激励优质内容。以适当物质条件调动人才积极性,才能够有效支撑这项工作的发展。

——摘编:中国教育新闻网(3月3日)

赵长禄委员:高校要在基础研究和前沿交叉研究中发挥突出作用

“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科技创新正在释放巨大能量。在演进变革中,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前沿交叉研究是核心技术领域突破的关键。”赵长禄表示,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基础研究和前沿交叉研究中发挥突出作用,在相应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做出卓越贡献。

赵长禄建议,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战略定位,坚持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高起点布局支撑原始创新、核心技术攻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与前沿交叉学科专业,建强人才培养体系;要遵循教育规律,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大前沿交叉领域课程供给,创新科教融合机制;要更加重视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汇聚人才队伍,组织高水平研究活动;要坚持系统观念,完善基础与前沿交叉学科长期稳定支持发展的长效机制,健全科学评价体系,改革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心无旁骛地把精力用在教书育人上、用在潜心钻研学术上,营造崇尚真理、严谨求实、追求卓越的学术生态。

——摘编:教育部门户网站(3月9日)

陈晓红委员: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

“要构建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格局,还要打造系统化、多样化的教育内容,采取方式活、有乐趣的教育形式。”陈晓红建议,引导教师把已出版的党史著作、教材,全面系统地融入相应的教学内容,尽快组织知名专家编写有关教材、读本和案例库,打造“经典红课”和系列慕课。同时,探索建设面向全国学生的优质党史学习教育专门网站,开发专门学习软件,建设一批国家级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

陈晓红还建议,引导高校建立本科、研究生及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完整培养链条,使党史学习教育贯穿学生成长发展全过程。

——摘编:中国教育报(3月5日)

三、“教师发展”研究专题

三部委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下简称“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双一流”建设实施以来,各项工作有力推进,改革发展成效明显,推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迈上新的历史起点。为着力解决“双一流”建设中仍然存在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供给能力不足、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不够精准、资源配置亟待优化等问题,经中央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对“十四五”时期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是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战略定位,全力推进“双一流”高质量建设;二是强化立德树人,造就一流自立自强人才方阵;三是服务新发展格局,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四是坚持引育并举,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五是完善大学创新体系,深化科教融合育人;六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合作,提升人才培养国际竞争力;七是优化管理评价机制,引导建设高校特色发展;八是完善稳定支持机制,加大建设高校条件保障力度;九是加强组织领导,提升建设高校治理能力。

——摘编:教育部网站(2月14日)

坚持强化人才能力提升

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牢固确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完善强化教师教书育人职责的机制,发挥“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培养急需高层次人才、基础研究人才中的主力军作用,培养卓越工程师和高水平复合型工科人才,积极服务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

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加大力度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布局,率先推进学科专业调整,夯实基础学科建设,加强应用学科与行业产业、区域发展的对接联动,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推动学科交叉融合。

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坚持引育并举汇聚优秀人才,完善创新团队建设机制,稳定支持具有创新潜力的青年人才培育培养。

深化科教融合,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加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集中力量开展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联合科研,加强重大科研平台协同对接,服务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提升国际合作交流水平,探索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双向交流的留学支持新机制,提升人才培养国际竞争力,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主动承担涉及人类生存发展共性问题的教育发展和科研攻关任务。

优化管理评价机制,完善建设成效监测评价体系,探索分类评价与国际同行评议,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反映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的多元多维成效评价体系,优化以需求为导向、以质量为条件的动态调整机制,探索建设高校自主特色发展新模式。

——摘编:教育部门户网站(2月14日)

坚决克服“五唯”的顽瘴痼疾

建设动态监测,定性描述与定量数据相结合,不把帽子和论文数量等作为监测点,加大质量、贡献和内涵建设成效的监测,并有充分“留白”空间,高校可将特色成效写实性描述。

建设成效评价,注重体系性、诊断性、集成性和发展性,突出质量、服务和贡献,坚决摒弃数论文、数帽子的做法,不简单以论文数量、排名变化、帽子数量等作为评价指标。关注代表作质量、高层次人才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及成果情况等,重点考察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投入、社会服务贡献。

认定建设范围,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基本门槛,把学科内涵建设、特色发展、质量水平作为基本依据,突出建强促优,综合设置认定条件,不与各种大学学科排名、论文指标等挂钩。

——摘编:教育部门户网站(2月14日)

林忠钦:优环境,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一方面,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制度障碍,深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认识;另一方面,充分调动各类人才投身“双一流”建设的主动性。大力引进世界顶级、学术思想活跃、可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高精尖缺”人才;全方位支持青年人才,建设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制度平台、成长环境;通过学术引导、平台支撑、以老带新等多种形式对青年教师给予全面关怀,下大力气全方位培养、留住、引进、用好、发展好人才。

——摘编:光明日报(3月9日)

王树国: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让各类人才潜心钻研、尽展其能

建立资源与人才联动协调机制,给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坚持质量导向,完善基于学科特点的分类评价制度,强化同行评议机制,深化代表作评审制度,完善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的制度,充分激发和释放人才活力;加强人才服务保障,进一步完善服务人才的工作体系,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发展的人文生态,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摘编:光明日报(3月9日)

王焰新: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突出制度创新和先行先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对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一以贯之、不断深化:继续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深入推进“破五唯”工作,突出质量导向,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完善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改变人才“高消费”状况。

对存在不足的方面,推进改革、持续创新:聚焦攻克“卡脖子”技术, 探索开展联合攻关的人才使用机制;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完善高校与企业行业等主体协同创新机制;助力青年人才成长,完善对青年科研人才的支持政策;加大不同类型高校试点探索,加强对基础学科和特色行业高校的支持力度。

——摘编:光明日报(3月9日)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