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新闻报道
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新闻报道 > 正文

做有情怀、有想法、有能力的课程思政建设者

作者:   时间:2023-04-14   点击数:

围绕“大思政课”和“课程育人”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是目前高校教学与研究的热点话题,但自课程思政提出以来,专业课教师存在什么问题,现在依旧存在这些问题。究其原因是过于注重“术”而忽略了“本”。何为“本”?即,要理解什么是“课程思政”、什么是“大思政课”、如何将“大思政课”与“课程思政”有机联系起来以进一步提升育人实效。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发展中心于4月13日特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夏教授为我校教师带来了“‘大思政课’背景下课程育人的思考”专题培训与咨询交流。夏老师从“课程思政”与“大思政课”的理念、关系与实践,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解读。



PART 1 专题培训

01 什么是“课程思政”与“大思政课”

Q1:课程思政,是在专业课上讲“思政”?

夏老师指出关于课程思政,首先要明确课程思政提出、推进、高潮的三个重要时间节点:

• 课程思政的提出源自于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

•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2020年5月28日出台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 引发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高潮是2021年开启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与示范中心的申报工作。

其次,要理解课程思政的本质:

• 从教书育人出发:理解落实“立德树人”对于专业课的意义;

• 从协同育人出发:理解高校课程育人面临的育人环境的问题;

• 从教育规律出发:要遵循教育、认知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 从教学要求出发:遵循课程要求,不要改变本来的课程属性;

• 从建设要求出发:将知识、能力和价值塑造与引导有机结合;

• 从建设原则出发: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有机统一。

第三,要厘清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逻辑:

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明确专业具体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调研当下教育对象(00后学生)在成长中的问题(思想)——思考我们的课程除了知识能力培养以外能够解决什么问题——探索具体的办法和课程要达到的目的——检验和证明对目标的达成和支撑。

Q2:“大思政课”,是“思政课”的事?

夏老师指出,关于此误解,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把握:

• 系统性:从影响思政课育人实效的多元因素的视角来看,所谓“大思政课”理念就是强调要用系统性、整体性思维来思考思政课建设和思政育人的问题。

• 协同性:从思政课育人实效容易受环境影响的视角看,“大思政课”理念就是强调各种育人环境的协同性思维。

• 持续性:从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的认知规律性的视角看,“大思政课”理念就是强调遵循育人规律的持续性思维。

02 为什么要把“大思政课”与“课程思政”联系在一起?

无论是“课程思政”还是“大思政课”的提出,都是要从本质上解决思政教育和立德树人的问题。“课程思政”的提出是要解决“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环境问题;“大思政课”的提出是要解决思政课建设实效性不够高的问题。

结合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申报的基本指标要求,夏老师指出教师提交的申报材料存在如下问题:对于基本申报信息重视不够、缺乏对实施课程思政的理念、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比较空洞、实践支撑材料的提供不具有典型性、检验和评价课程效果的部分填写较差、创新点和亮点工作的总结不突出。

究其原因,主要包含以下方面:对关于思政课程建设的相关文件学习不够、课程育人的核心要义没有反映出来、混淆课程思政申报和日常的课堂教学、课程思政申报中存在形式主义、急于求成倾向。

03 大思政课背景下如何做好课程思政建设?

夏老师指出,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除了要具备综合的知识与技能、善于协调调动各种资源之外,还需要处理和统筹好以下关系:

注意“政治引导、学理阐释和价值塑造”的统一。认真研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工作会、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等会议的讲话精神,明确“四个标准”“四个引路人”“四个统一”“三个传播、三个塑造”等内涵。

注意“育人理念、工作机制和实践路径”的统一。做好学情分析,站在学生的视角而非教师的视角做课程思政;明确课程目标,认真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及人才培养目标,明晰价值或素质目标;挖掘育人元素,而非所谓的“思政元素”;重视课程表达,通过一定的载体和表达方式传递给学生,解决学生思想认识问题;关注课程评价,对学生学习成效进行评价,并与目标和理念匹配。

最后,夏老师总结到唯有用心用力用情,才能做好课程思政。教师要有事业心、责任心、敬畏心、关爱心、钻研心;要熟悉教学基本流程、具备教学研究能力、增强课堂表达能力,具有大思政课视野;要有教书育人的情怀、育人内容和表达要有情感、教学过程要设定情境。


PART 2 咨询交流


培训结束,赵立莹教授邀请部分老师分享了学习收获与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疑惑。工商管理学院张莉娜老师针对课程思政评价层面提出,在量化评价显得牵强的情况下,如何较为显性、真实地评价专业课中课程思政方面的育人效果?

夏老师指出,首先,系统性的评价需要重视课程团队的搭建与成员构成,绝非一己之力能够形成科学的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评价体系,因此可借助团队的力量进行合作研究,并且要注重包含思政课教师、教育学教师等跨学科课程团队的搭建;其次,做评价设计时要将教学目标与评价考核相对应,做好闭环回路设计,这就需要老师们提升自身对于评价的意识和思考;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评价的内容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而非教师的获奖成果。

赵立莹教授补充到,评价要关注学生,除客观评价外质性评价也能作为一种很好的评价途径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让学生写出课程学习后的收获,通过了解学生的行为以及价值观的变化,有可能会达到出乎意料的效果。

通识教育学院卢卓元老师针对课程思政设计层面提到,如何解决申报书中课程思政内容设计深度不够这一问题?夏老师强调老师们要注重日常教学的积累,沉下心多反思,不要急于求成,做教学与做科研一样,需要长期的教学实践与积累;其次,通过开阔自己的眼界来丰富积累,将目标定位更高一些,多走出去进行学习。

国际语言中心王茹老师站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层面提到,如何将大学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有机衔接?夏老师指出目前存在的用英语讲五四运动、讲二十大等一些教学现象或认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思政。以英语阅读理解课为例,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提高阅读效率等方面才是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因此通过挖掘这些知识、技能目标中能启发学生的东西才是课程思政的要义。

最后,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应清老师进行了培训收获分享。刘老师谈到作为一名思政课老师,为了弄清思政课与课程思政的关系,专门前来进行学习。本次培训收获颇多,最主要的是发现了无论是思政课还是课程思政,都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都指向实现教书育人目标的这一规律。

通过本次培训,希望能够帮助老师们厘清课程思政与“大思政课”的内涵与关系,通过持续地教学反思与积累,做有情怀、有想法、有能力的课程思政建设者。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