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6日,由西安欧亚学院教师发展中心组织的“教学学术能力提升”项目的最后一期,非常有幸邀请到了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李洪岩教授,通过“腾讯会议”在线直播的方式,作了题为《教师科学发声与讲述能力提升》的专家讲座,近60位老师在线参与并积极互动。
讲座伊始,赵老师进行了开场主持,赵老师非常感谢李洪岩教授能够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关注西部教师的成长,关注西安欧亚学院的发展,李教授不仅是中国播音主持领域的著名学者,而且是传媒行业的资深评审专家,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典范,期望通过讲座让老师们感受语言的力量、提升声音的魅力、增强课堂授课的吸引力。

图1 赵老师开场主持
本次讲座,李教授首先对四个核心关键词,即“语言、传播、艺术、文化”进行了解读。“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可以进行信息、情感、观点、态度等的交流,其实它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和传承;“传播”,从纵向的角度来看,可以进行文化的继承,从横向的角度来看,可以对内对外进行传播;在“艺术”层面,若借助相应的工具或方法,会让表达更加充分,达到更好的效果;在“文化”层面,所有的语言表达都是人类精神文明交流传播的渠道,人们希望通过语言进行文化的传承,语言既是工具,又是文化本身。

图2 李洪岩教授直播讲解
通过这样的思路阐述,李教授的讲座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重新认识语言传播、如何科学发声以及语言能力提升的方法。在整个过程中,李教授的讲解深入浅出,通过举例、示范等方式进行具体说明,并带领老师们在线进行发声练习。
一、回归常识——语言传播
李教授首先讲述了语言和语言传播主要做什么,即所有的语言表达都是要解决最想说什么、说得有效、要对谁说以及谁要说的问题,在表达的过程中,这些要素都是重要的,但对不同的人、不同的阶段等来说,关注的要点不同,有时候关注的是内容,有时候关注的是语境,有时候关注的是效果等。

图3 回归常识——语言传播
在此基础上,李教授通过七个方面对“语言传播”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1)语言评价的标准:包括对不对、准不准、美不美,这三个层面可以同步推进;
(2)语言传播模式:通过五加一(谁、说什么、在哪说、对谁说、效果怎样),做到内心有设计、眼前有画面,单纯的形象都可以通过有声语言表达,做到丰富、补充、强化印象,从而达到有效的传播;
(3)语言具有广泛渗透性和高度融合性:从朗读、朗诵、诵读、吟诵等,或者从播音主持、语言传播、新闻发言、教师口语等来看,语言广泛渗透在各个领域并高度融合;
(4)语言表达技巧:不只是技巧并局限在语言表达层面,更是语言感受层面;
(5)口耳之学:具有声音之美,包括音韵之美、节奏美、意境美、风格美等,需要关注如何通过有声语言,创造更美好的艺术世界和现实生活;
(6)传播之功:语言具有基础功能(达意、传情、明志、净心)、传播功能(信息共享、认知共识、愉悦共鸣)、衍生功能(开卷有益,开口必有益);
(7)传承之用:语言是听得见的文化,是人文精神的音声化,即文以载道,音亦载道。
二、如何科学发声
关于如何科学发声,李教授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1)发声误区
发声的三大误区,包括嗓音是天生的、练声之后永不疲劳、禁声可以储蓄发声能力。李教授表示科学用声才是最好的保护,通过科学的发声训练,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和改善。
(2)声音有弹性
练习声音的目的是要情声气结合,需要做到情取其高(情感饱满和充沛);气取其深(气息有支撑和控制);声取其中(声音适度和自如)。
(3)声音四要素
练习声音需要重点关注音高、音长、音强、音色,要点是洪亮、清晰,满足表达弹性需要。
(4)发声过程——四大控制
包括气息控、喉部控制、共鸣控制、口腔控制,这四大控制完成了语言的发声过程。李教授通过详细阐述和示范,带领老师们进行发声练习。

图4 发声过程——四大控制
①气息控制——胸腹联合式呼吸,采用“开口、松喉、屏气”的方法。
②喉部控制——气泡音、气声配合,需喉头保持稳定、放松、遗忘,每个人要找到属于自己最舒适的方式。
③共鸣控制——弹发、三腔,需要口腔共鸣为主,鼻腔增加亮度,胸腔为基础,有效地调用三腔。
④口腔控制——吐字归音diao、lai,需要提颧肌、挺软腭、打牙关、松下巴。
在以上四种发声的基础上,李教授分享还可以训练声母,达到更好的效果,并用一些练习示例进行了举例说明。
三、语言能力提升的方法
有关语言能力提升的方法,李教授说明要善于讲故事、重大局、搭结构、善应变、理思路、崇善义、善分析、讲情怀、给灵魂、动真情等,并通过视频+解读的方式阐述了如何“讲故事”、“重大局”等。最后李教授带领参与的老师一起朗诵了《相信未来》,体会发自内心情感的表达而带来的感受,并再次说明了有声语言表达其实是人文精神的音声化。

图5 语言能力的提升方法
最后,李教授表示语言可以联通世界、沟通八方,语言可以实现想法、情感、观点、态度等方面的交流,架起语言的桥梁可以实现文化精神的传承、民族精神的塑造,中外文明的交流。它的切入点很简单,作为教师如何科学的使用声音,打造好我们的声音,更好的实现思想和精神方面的沟通交流以及文化方面的传承。
李教授讲座结束后的交流环节,老师们踊跃地进行了提问。王老师表示感谢李教授的精彩分享,有思想、有内容、有精彩故事,真切的感受到了科学发声,魅力倍增,并提到了自己在表达方面的问题,即情感比较充沛,有时候会控制不住,课后感觉比较累。李教授给出了两个建议,建议一:“宁可情足声欠,不要情欠声足”,可以在情感表达充分的基础上,适度控制。建议二:需要自我检验和调整,当全心投入表达的时候,应该有一个意识,适度的分离出来,时刻进行检验并调整,不断强化自我监控体系,做到充分表达的同时,收放自如。
刘老师表示听完李教授讲座意犹未尽,深切的感受到语言有气质、有魅力、有内涵、有灵魂、有思想。刘老师提到自己存在前后鼻音发音的问题,同时关注如何用好自己的声音,做到落地有声,情感饱满等,希望得到李教授的帮助和指导。李教授先是说明了如何解决前后鼻音的问题,并进行了示范。关于如何用好自己的嗓音,李教授表示除了今天下午所讲的方法,可以通过“抓住两头解放中间”,即解放喉头,抓气息和抓口腔,加强气息控制,加强唇舌控制,这样嗓音的生命力更持久。
讲座持续了2个多小时,结束之后,赵老师对李洪岩教授表示了真挚的感谢,李教授的讲座不仅表达了语言传播的艺术,让我们感受到了有声语言的感染力,同时传承了人文精神,期望老师们能够使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进行练习,让学生也能感受到教师的语言魅力,共同参与文化传播和文明互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