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新闻报道
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新闻报道 > 正文

西安欧亚学院疫情防控期间教师研习项目顺利开展

作者:教发中心   时间:2021-12-30   点击数:

当前我市正处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为了严防疫情蔓延,全市皆处于封闭管控状态。西安欧亚学院也坚决遵循此项政策,采取教师线上教学,学生线上听课这一举措。


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师教学、教研和科研水平,在疫情防控期间,上级安排制定在线教学指导手册与在线教学能力提升课程计划。教师发展中心的老师们在1227日晚接到任务后,6位老师在赵老师的安排下立即进行了任务分配,各司其职,加班加点完成任务要求。负责在线教学指导手册编写的老师们于27日晚完成《西安欧亚学院在线教学学习手册》的初稿拟定,28日完成终稿的确定并发送至教职工邮箱与部门公众号。负责在线教学能力提升课程计划的老师们于27日晚开始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并在部门内部成立临时项目组,于28日晚完成课程计划内容设定并将通知发送至网站、公众号和教职工邮箱内。在线教学能力提升课程开设了6个模块(共20课时)的教师研习项目,为近期教师线上教学提供优质的资源支持。通过教师发展中心老师们多方协调,本次疫情防控期间教师研习项目已于20211229日顺利启动。


此次疫情防控期间教师研习项目旨在通过学习使教师能够深入了解在线教学与混合式教学的理念、方法和手段,及时掌握各种教学工具的使用技巧,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能力,最终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本次研习项目教师发展中心为教师们提供多渠道、多形式的参与方式,教师们可以通过线上直播的形式参与学习,也可通过TronClass回看相关课程的视频资源。


开课当天教师发展中心老师提前进行课程通知,教师参与情况良好,参与教师出现技术等问题时能够及时得到解决,西安欧亚学院参课教师主要由通识教育学院和工商管理学院组成,其中工商管理学院教师曹振宇老师在课上进行了提问与分享。1229日开展的研习项目模块一内容涵盖较为丰富,多位高校名师带来精彩的课程讲授。此次复旦大学教学学术分享日模块主要包括:


张晓军老师(西交利物浦大学)提出探索如何在大学期间培养学生利用跨学科创新思维解决社会问题能力,讲述其在国内八所高校实验开展跨学科社会创新课程,通过实践来探索什么样的课程设计能有效提升学生在社会创新方面的跨学科研究能力,包括提升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理解和洞察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整合多学科师生资源甚至社会资源解决问题的领导力。基于学生的表现数据分析了影响这些目标达成的教学设计因素,包括教师先讲授理论学生后做项目和学生先做项目教师后支持反馈两种模式的效果,以及学科导向和问题导向的课程设计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42DC

图一 张晓军副教授


邱意弘老师(上海交通大学教学发展中心)针对S校高层次人才融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该研究以问卷调查法对S7类教师的育人现状进行了调研,包括教学参与意愿、形式、程度及参与的影响因素等。


F726

图二 邱意弘副教授


孔翔老师(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基于人文地理学跨校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思考,提出以“空中课堂”为助力,提升课程育人功能。他指出网络教育的快速发展使“空中课堂”也已成为重要的学习载体,在“慕课西行”活动中也已成为在高等教育领域落实东西部合作的重要平台,但要真正激活“空中课堂”的育人功能还需克服制约直播课堂效率提升和课后辅导效果改进的困难。为此,在开展课程建设层面的对口支援活动中,华东师范大学联合新疆师范大学基于智慧树沉浸式直播平台和爱课程SPOC平台的技术支持,探索了人文地理学课程的跨校混合式教学,通过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较好地提升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扩大了优质教学资源的辐射力,增进了两校学生的“五个认同”。


9FDA

图三 孔翔教授


马世红老师(复旦大学物理学系)以光学课程为例,讲授Logistic模型在基础物理课程评测中的应用。他提出教育评价对学生发展和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此项研究以物理学系光学课程为例,根据项目反应理论的双参数和三参数逻辑斯蒂模型进行分析,计算出不同题型的难度系数、区分度和猜测系数,并对优化教与学体系进行了必要的反思和思考。


1E43

图四 马世红教授


李彬老师(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提出结合学生差异化学习体验场景,拆解“教与学”对话逻辑中的精准供给目标,顺应学生的日常信息获取习惯,带动“生生达成,师生促成,生师反哺,整合复盘”的乐群深度学习趋度拓展,激发教学设计各个层级的同步生成效果。该研究基于精算技术数据支撑的教育传播与教学手段的选择性和课程适应性,进行教学维度矩阵传播分析,以期阶段产生效应追踪、评量激励、对标人才需求等设计与模式运行经验。


82D9

图五 李彬教授


邵琳老师(上海师范大学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在课程中表示为改变传统以浅层次输入为主的原理学习模式,她在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中引入了PBL 项目化教学的改革,即引导学生走进城市,在真实的城市情境中组成学习共同体实施项目化教学,在明确价值观引领下实现从记忆、理解、应用到分析、评价与创造,螺旋式提升的过程。该研究通过质性材料的分析和反思,呈现了PBL项目化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辩证分析的思维,提升合作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并提供了持续探究的内在驱动力。


6F200

图六 邵琳副教授


吴静老师(上海中医药大学)提出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质,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此项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特质与其在校的学业表现存在一定的关联。既往探索学生学习表现的研究多集中在以变量驱动的影响因素分析。此研究主要通过潜在类别分析的方法,聚焦上海中药大学护理专业学生心理特征的个体差异进行分析,探讨其与学业表现存在的关联。


287E

图七 吴静副教授


魏志慧老师(上海开放大学)在分享课上表示,近年来慕课教学、混合教学、线下线上融合教学等丰富的整合技术的教学实践为高校外语教师发展 TPACK提供了契机,然而高层次TPACK发展仍是难点。她的该项研究基于TPACK发展和人类行为模型理论,对一位有着较强技术增强教学动机的“双一流”大学的教师进行历时8年的追踪,发现案例教师经过从慕课教学到混合教学再到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等三次触发,逐渐成为在线教学专家。


具体研究发现包括:

1)不同触发阶段教师TPACK发展的侧重点不同,其中,慕课教学阶段和线上线下融合教学阶段,TKTPKTPACK等技术相关知识发展明显;基于慕课的混合教学阶段、线上线下融合教学阶段,PCK发展明显;

2)系统性和针对性的触发对推动教师高层次TPACK发展有积极作用,尤其是发展有关学生的知识以及主动探索技术可供性,可带动教师整合技术的教学策略、评估知识、课程知识的丰富,以及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统领观念的发展,并进一步推动PCK发展;

3)高校教师TPACK发展具有非线性和去脚本化的特征。


13FB6

图八 魏志慧博士


李煜老师(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分享了他的这项研究,核心内容为大类基础方法课程在教学中存在三大难点,分别是修课人数众多限制了课堂互动、方法类课程中线下教学难以开展实践能力训练、学生专业基础薄弱且需求多元化。2020年学期应疫情防控需要复旦全面采用了线上教学的形式,为探索线上教育的教学规律和实现线上线下优势混合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在线上(2020春)和线下(2021秋)学期分别进行了一系列提升学生自主性的教学尝试,并在课程结束后以学生的评价和自评问卷的形式对教学措施效果进行了测量和评估,研究发现:

1)各项自主性学习措施并未加重学生主观学习压力,反而带来了学生对作业效果更高的评价,学生的总体学习效果较好;

2)线上教育可能更有利于成绩较好的学生,成绩较差的学生更适合线下教育;

3)课程体验受师生和学生间互动频率的线性正向影响,而课程评价与互动频率的关系则呈现出“U”型模式,线上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互动较弱同学的负面体验。


8F46

图九 李煜教授


西北高校联盟组织开展在线名师报告,由白国良教授主讲的“做合格的大学教师——明确教育理念 重视教学活动”也于1229日开展汇报,白教授提出应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念与育人理念,明确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尊重教育规律,重视教学活动,认识和落实课程是育人目标根本标准的具体化实施。


课程中,白教授对“新工科”的内涵、建设阶段、关键任务、重点突破做出了详细解释,提出“新工科”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立德树人新要求提出的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方向。并提出了如何评价学习效果,应贯穿于学习过程中;根据课程性质改变单纯知识性、结果性评价的考试方式;应设置多样性、过程性的评价方式。讲授了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包括课堂案例教学、讲授研讨相结合的课堂教学、基于问题学习科研论文训练、教师工作室、专题研讨等形式并细加讨论。


F38A

图十 白国良教授


29日分享课的总体成效较好,各位分享教师所分享的课程均涉及其自身的经验,通过线上分享,对各位听课教师从线上教学的不同方法、形式、构想等提供新思路。教师们的分享让在线教学从以往单一的打开直播开始上课,有了多种模式的变化选择,从浅层次的平台、模式向深层次的理论、制度等方向进行转变。


本次教师研习项目模块一于1229日结束,后续还将为各位教师带来以下模块:

1.心理调适模块孙玉静老师(中国生命关怀协会静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正念瑜伽,缓解隔离期的心理压力”;刘杰老师(中国精神科护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疫情之下的叙事减压”。

2.在线教学模块:李老师(西安欧亚学院教师发展中心培训师、教学咨询师)“在线教学的活动与技巧”;寇老师(西安欧亚学院教师发展中心培训师)“在线教学的资源制作与整合”;何聚厚教授(陕西师范大学)“以学生为中心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

3.教学评价模块:上海交通大学MATE委员会开设的“多元教学评价评议专家研习营”;赵立莹教授“在线教学效果及质量保障”。

4.前沿热点解读与剖析模块:赵晓声博士主讲“中国教育信息化2.0:政策与热点”。

5.实用技术模块:李老师(西安欧亚学院教师发展中心培训师、教学咨询师)主讲“实战在线教学互动”与“零基础上手教学录屏视频的制作”。


提升教师在线教学能力,不仅是对教师个人的提升,也是为学生、学校整体做出提升,更是当前防疫政策的辅助支持。教师发展中心旨在为教师在线教学能力提升做出保障,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教学科研能力,望各位老师积极参与后续的课程内容。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进步,共同努力取得此次疫情“战斗”的胜利。


手机版